免笔试的事业单位岗位好考吗?
有免笔试的岗位吗?那应该是引进人才吧,反正不用考试肯定比要考试好考。
不用笔试的岗位应该是专业性比较强,且还不是很普遍的专业。普通的专业想考的人多,那用人单位肯定想优中选优,笔试面试缺一不可。
还有可能是岗位的环境地域的关系而不用笔试。这个就看自己把握了。
事业编免考是怎么回事?
大家耳闻能详的是逢进必考,相信是大多数人眼中所理解的了,确实,如今编制都是需要报考由用人单位通过人事厅组织,公平公正,并且,事业编制如今待遇幅度逐渐上升,一般的薪资属于当地的中上游左右,压力较小、时间充裕,成为了许多年轻人的首选之路。
其中,逢进必考模式更加有益于我们报考事业单位,通过一个正规的考试模式,可以避免很多外在因素,特别有“暗门”的介入,避免人为干扰而造成的腐败行为。事业单位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所需人才,可以招纳专业对口并且专业知识达到一定程序的考生,避免不懂装懂,并且浪费大量培养人才时间。
虽然逢进必考是原则,但如今还是有几类是不需要通过考试进入事业单位纳入编制的。
1、公费培养师范生
如今,各地区最缺乏的便是医疗人员和从事教育人员,特别是乡镇偏远地区,由于偏远地区较为贫穷、生活艰难,往往考入该乡镇的教师,在经历若干年后,离职人员较大,并且女性教师因为产假而间断太长时间,导致教师人才更为缺乏。就在今年,国家采用公费培养形式,其它福利待遇等,提前招录师范生,等其毕业后派往粤东西北地区任职教师,满足服务期后可优先解决编制问题。
2、人才引进
研究生事业单位免笔试好进吗?
其实免笔试的事业单位并不好考。
免笔试直接面试的事业单位主要是在人才引进方面。人才引进也就是事业单位对于高学历的人才招聘,这些岗位对于学历的要求都比较高,通常为研究生。而对于一些专业对口,而且有丰富专业经验的人才,可以降低学历要求或者不设置学历限制。
什么样的事业单位只需要笔试?
这样的选拔方式还是比较少的啦,笔试和面试测的是不同的能力,在工作中,都需要用的!如果觉得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不足,得发愤图强,弥补不足;而不是逃避,不选取,等待!
只要是涉及工作的,都不会只考笔试,面试也可考察被面试者很多内容,比如:1、考核求职者的动机与工作期望;2、考核求职者仪表、性格、知识、能力、经验等特征;3、考核笔试中难以获得的信息。所以,肯定是要考面试的。
事业单位面试题,多以考察考生表达、分析、决策、创新与应变等综合能力为主。从试题题型上分析,答题多以结构化面试为主,通常会有不定量的追加提问,此外,无领导小组讨论、材料分析题、漫画分析题等题型部分地区也会涉及。从试题内容上分析,答题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:①自我认知类;②综合分析类;③计划组织类;④沟通协调类;⑤应急应变类等题型,总之,面试中语言表达能力、思考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这三项是考察重点。
更多事业单位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海南事业单位考试资讯(hisydwks)
以浙江为例,温州某些区县个别岗位是不需要面试的,一般事业单位考试都需要面试,所以还是不要抱有侥幸心理,好好备考面试哦!加油啊,面试不紧张,正常发挥就好了,有需要可以关注浙江事业单位招聘网微信公众号哦!
事业单位没有笔试好考吗?
如果没有笔试,当然好考很多了,毕竟在笔试这一环节会刷掉很多人。
现在有些事业单位招考会没有笔试环节,有些是校招,有些是对专业或者学历有限制,不管怎么说,对应试者都是一个好消息。相对笔试面试都有的考试,这样满足条件的人会少一些,相对竞争压力小,只要好好准备面试,成功几率会大一点。
事业单位免笔试招人有编制吗?
看招聘简章,上面写得明明白白的
你是不是认为免笔试是陷阱,不是的,什么样的人才免笔试,是博士或211、985双一流的高学历或人才引进,他们也不是1:1录取,也按比例(3:1)面试,才录取
有!从目前的招聘形式来看,想要不考试就可以进入事业单位工作,其途径主要是“人才引进”。从2018年开始,“抢人大战”就在各个城市上演,其中引进人才最多的就是以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岗为主。为了得到更好的人才资源,各大城市出台了补助、奖金、补贴等福利待遇,甚至有些城市把学历分数线降到了中专。
到目前为止, “人才引进”这一途径是最主要的一种途径,只需要经过简单的测评就行,不需要经过考试就能进入体制内岗位工作,只要符合招录的条件,基本都可以被录用。
除了“人才引进”外,还有高考录取后提前与用人单位或政府部门签订了“三方协议”的考生,这类考生也是可以不用经过考试就可以直接进入事业单位工作,最常见的就是免费医科生、公费师范生、委培人员等。
用人单位在考生上大学的时候就会与其签订劳动合同,只要毕业就能直接进入用人单位工作,无需通过考试进入,并保证6年内不脱离相关岗位。
如果考生在毕业后未按规定去用人单位工作,除了要赔偿一定的补偿金之外,还不能在当地报考其他公职岗位。
除了上述两类人员外,想要不考试进入体制内的人还包括基层岗位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,如乡镇教师、乡镇医生等。